近年来,开远市政府下大力气为矿山“美容”,总投资5.6亿元的治理工程正有条不紊地开展,绿色、有序、和谐、共赢的局面逐渐在小龙潭矿区显现。
从矿区东部半山腰放眼望去,鸭嘴型盆地中的小龙潭矿区好似被一条黄绿相间的围巾缠绕,一辆辆重卡拉着剥离出的表土正往山上开,一层层堆叠起来的排土场沿山而上,差不多有三四百米高。今年以前的排土场,已经种上了树木,再早一些的,已经种上玉米,长势喜人。
“经过去年的治理,矿区‘美容’已见成效,矿区排土场、废弃地等治理工程已基本完成。2012年治理区域达3638亩,占治理总面积的21.93%。”开远市国土资源局地质环境科科长王彦伟介绍。
在矿区地质环境治理方案中,“可行性”一词被多次提及。强调治理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,正是矿区环境治理的亮点所在,也正因如此,小龙潭煤矿才真正收获了“美容”的效果。
在治理工作开展前,开远市政府专门组织人员进行了翔实的野外调查,包括地形地貌、地质构造、水文地质等内容。调查结果显示:小龙潭、布沼坝露天采坑两大矿坑滑坡均为特大型滑坡,5700多人及5亿多元财产受到严重威胁;小龙潭、布沼坝露天采坑占压7485亩土地,其中耕地6229亩;排土场占地16735亩,容易诱发泥石流等灾害,损毁土地近900亩,威胁耕地面积达2250亩,另外还存在土地石漠化、土地裸露等严重问题。
依据矿山现状,开远市明确了技术手段、技术安全、气候条件可行性,确定采取“宜农则农,宜林则林,宜建则建”,边开发、边治理,预防为主、监测预警与治理工程有机结合的原则。开远市国土资源局为治理工程量身定制了大小不一、相对连片的8个治理区,面积1.6万亩,计划到2014年前,完成小龙潭矿区地灾、土地资源占用或破坏、地形地貌景观破坏等矿山环境问题的治理,基本消除地灾威胁,使矿山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恢复。
“通过治理,矿区林地、耕地及建设用地恢复面积达95%以上,治理面积1.5万亩以上。其中,恢复林地面积占总面积的50%以上,治理面积8550亩;耕地、建设用地面积达45%以上,治理面积达7500亩。”开远局局长牛兴武介绍。
确保治理资金,是矿区“美容”的基础。治理工程估算总投资5.6亿元,通过申请中央财政和地方配套筹措。其中,2012年度费用为2.4亿元,2013年度费用估算为1.1亿元,2014年度费用估算为2.1亿元。
借助这一“美容”工程,开远逐步走出一条社会效益、生态效益、经济效益多赢的发展路子。
治理工程的实施,对小龙潭露天采坑滑坡削方减载267万平方米,建立6套监测系统,将3处排土场及1处矿山废弃地治理恢复为耕地、林地,将1处排土场治理恢复为耕地、建设用地,将治理区治理为林地、建设用地,从而逐步消除各类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带来的危害,较好地改善周边生态环境。
治理工程新增437亩建设用地,按企业征用当地耕地费每亩5万元计,可节约征地费2000余万元。同时,工程预计增加梯田7411亩,按每亩1000元的年收益计,将大大提高小龙潭镇农民的经济收入。工程最终将有效整治矿区土地1.6万亩,有利于推进绿色矿山建设,促进矿产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协调,助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。